綿綿若存走岷江
The Minjiang River
Art Exhibitions
艺术展览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
艺术家驻留计划
Art festivals
艺术节
Future Science and Art Museum
未来科学艺术馆
Events
上品风采
BACK“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
2021年11月16日下午,“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厅和昆泰·嘉瑞文化中心正式开幕,展期跨度为2个月。继2019年“物演_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成功举办之后,由未来论坛与锡纯基金会再度联合出品的“走出人类世”未来科学艺术展,继续深耕科学与艺术交流互鉴的新模式,开辟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新篇章。
展览汇集由冯小明、高峰、林本坚、卢煜明、马大为、潘建伟、彭实戈、山世光、苏萌、王皓毅、王贻芳、许晨阳、薛其坤、周其林等14位科学家(包括10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和4位青年科学家)与诺敏·博尔德(Nomin Bold)、陈文令、范勃、费俊、李晖、刘大珩、刘可、苗颖、缪晓春、孙原、苏永健、u2p050、王度、薛雷、杨千、展望、张一帆等17位(组)著名艺术家携手创作的23组艺术作品,囊括了雕塑、装置、媒体影像等多种呈现方式,从人类认知的边界,科学与艺术协同创新的角度,共同思考如何“走出人类世”。
“科学家、艺术家以不同方式发出‘走出人类世’的呼声,呼吁人们反思全球生态失衡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重估并重构人类在地球生命史与地表生物圈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开幕式上,策展人顾振清表示,此次展览旨在结合现实与社会语境思考科学的艺术呈现,“他们在彼此的跨界交流中发生的催化剂效应,势将催生更多的思想实验、认知破局,从而在知识生产的更高维度上产生聚变效应。这种‘走出人类世’的携手努力,不啻为当代艺术找到一种逃逸消费主义景观社会的精神出口,也为‘后人文主义’未来空间探索一条全新的思想进路。”
未来科学艺术展联合出品方,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介绍了展览相关情况:“此次展览参展科学家、艺术家,还有作品数量相比2019年的‘物演’展,都有了大幅增加,作品呈现形式也更加多样。这是科学家和艺术家集体智慧的一次碰撞,是感知力和想象力的一次互补,也是锡纯基金会与未来论坛的强强联合。”他指出,“未来科学艺术展,既是一个推动艺术与基础科学、人文科学之间集思广益、跨界集成的创新展览模式,也是一个助力创作、学术、教育、文化发展的复合型IP品牌。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推动艺术革新,更希望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促进艺术的升华和进步。”
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也在致词中表达了对展览的期许:“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大众体验和感受到科学创新与艺术创作的魅力,为热爱科学和艺术的人们带来美妙的感受。我们更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青年人和孩子们,关注科学,热爱艺术,如果能为孩子们带来有益的启发,让他们感知到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美好,我想这将是未来科学艺术展最大的收获与价值。”
为此,未来论坛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并得到了参展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其联袂创作的作品将悉数捐赠给未来论坛。部分作品结束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厅和昆泰·嘉瑞文化中心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后,将移至科普场馆继续展出,并计划在全国开展公益巡展,以期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为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带来超越普通视角的体验,使其对科学产生新的理解与认知,推动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开幕式最后,举行了简短而不失隆重的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走出人类世”科学艺术展启动仪式,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女士,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女士,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先生,策展人、当代艺术批评家顾振清先生上台,宣布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走出人类世”科学艺术展同步启幕。
此次展览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厅部分将持续至2022年1月16日结束,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展厅部分将展至2021年12月16日结束。
展览现场
【UCCA Lab展览作品】
《能量场》
2019-2021
玻璃钢、汽车漆、LED灯
450x295x390cm
作品简介
隔着一层薄膜,“能量场”中LED灯光的闪烁轨迹具有一种抽象性。作品呈现的是艺术家试图以视觉方式投射的一种量子记忆。量子的时空轨迹往往是跃迁的、非线性的。与日常的宏观世界不同,作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的量子具有一种令人捉摸不定的不确定性。陈文令试图以“能量场”这种极简的、似乎有些蛮横张力的几何形体,打破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客观性的认知困局,并以此暗示某种现代性的现实处境。“能量场”提供了能量转换过程及其转换形式的一种视觉场景,从而呈现出艺术家一种入世与出世、激进与从容、共存和忧伤、现实与诗性同在的世界景观。
艺术家孙原x科学家苏萌
《一万两——宴汝德之计》
2021
晚清亚洲第一巨舰定远号30:1
舰船模型
312x60x120cm
玻璃柜
400x120x150cm
烟雾机
作品简介
1894年底,甲午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北洋水师大势已去,有两名美国人被推荐给水师提督丁汝昌,他们是宴汝德和浩威,其中宴汝德是化学师,更声称有破敌新法,可以实现十种特殊的作战方法,令战舰隐身,接近敌舰而不可见到,可击沉敌舰,更能俘获。丁汝昌正需改变战局的奇迹出现,于是电告李鸿章,李鸿章指示可令其演示,如能达到奇效,可以付一万两。宴汝德当即同意,并提出,当场演示成功,取一万两,杀敌成功需一百万两,俘获敌舰,取敌舰价格的15%,等等。丁汝昌详谈后得知,其法皆使用化学药水,发出烟雾。遂报告李鸿章。(详见《丁汝昌年谱》)当时,大清不甚懂化学,丁汝昌没的选,与其待毙,不如死马当活马医。怎奈宴汝德运送药水和道具的船在上海起火沉没,宴汝德无法演示异术,只能遗憾回国。一个月之后,威海卫兵败,丁汝昌服毒自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经与科学家探讨,艺术家初步得出一种“时空穿越”的方法,虽条件极端,概率极小,但是其成功的可能性理论上依然存在。如若时空穿越可以达成,艺术家即可以携宴汝德之密法,以发烟剂当场演示,隐定远号模型于烟雾之中,领得一万两白银的赏金,并令丁汝昌等将领获得破敌新法。至于能不能翻盘也未可知,但必起到鼓舞士气,军威大振之功效。
艺术家诺敏·博尔德(蒙古)x 科学家王皓毅
《腾格尔(长生天)》
2021
棉
240x377cm
作品简介
面对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一向崇尚自然律和因果律的蒙古国艺术家诺敏一直以自己擅长的艺术表达方式发声,追溯人伦与天伦共生的东方传统智慧,反思并重构工业革命与现代社会以来人类在地球生命史与地表生物圈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传统艺术质料是诺敏长年累月体验技艺发掘与文脉传承的熟悉疆域,这些质料既有具身认知的物质感,又有无上智慧的精神性。诺敏以黑、白、粉三种主色调的礼佛用绸缎面料制成骷髅璎珞形象的锦囊,并以骷髅锦囊为基本视觉元素缝制出一条带有寺庙香火味的挂毯。骷髅锦囊借鉴了骷髅璎珞披挂在金刚、明王像上的象征意义:战胜瘟疫、恶魔与死亡。诺敏的锦囊中,是杂糅了些许带有艺术家个人DNA基因测序密码的毛发与动物毛毡的填充物。诺敏三种色系的骷髅锦囊其实是一件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格式的、隐含摩斯密码文本结构的图形实物。摩斯密码文本转译的是一曲献给腾格尔长生天的传统赞歌。赞歌中的腾格尔长生天寓意了蒙古传统萨满文化中一种超越造物主的宇宙最高智慧。这种“永恒天堂”既是关于所有世界的世界、解释所有宇宙的宇宙。它也是一种超越潜无穷、实无穷的绝对无穷,因而容纳世事无常、天道轮回与天人合一所表达的一切众生之相。赞歌唱道:
“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大汗的永恒天堂,
一切众生的至高无上的蓝色永恒天堂,
至高无上的万古永恒天堂是唯一的,
没有创造者就创造了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永恒天堂。”
《X. phy V→ x.o ħw=e E v=0 UN W. 实验室》
m.3 m→⚭ t=0
2019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人类认识世界,感知自己是从包裹着生命全部的万物触摸开始,从物的表象-可视、可触、可驾驭、可改变、可受用,逐渐切入到物的表象深处,直指远离感知系统的微观物质世界。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和野心以及与文明共生的征服基因,在释放万物深藏的能量的征途中,锲而不舍呕心沥血前仆后继,量子世界的发见就是人类证明自己的无数丰碑中最好看的一座。它携同其他科学领域不断优化着人类物质生态,开启了当代社会人工进化的模式。作品冠名以一组虚拟的类物理公式,它可视为艺术家王度与科学家薛其坤之间心照不宣的乱码。公式里的符号是不同词的缩写:物质、宏观、中观、微观、直观、任意初始状态、能量﹑无限小、零速度、零时间、未知等等。这组无法演算实验的公式之于我是认知物质世界的抽象概念,它们是似而非﹑若即若离。但正是这些概念标识着科学家们的野心梦想﹑探险实验及解密神奇量子世界的力量和成就。
艺术家刘可x科学家王贻芳
《黑洞:我心漩涡》(黑白)
2021
铝板、喷漆
495x429x0.8cm
作品简介
这件作品重构了卡尔·安德烈地板的概念,板上的这个缺口其实是一个洞,一个黑色的洞。黑色来自于马列维奇,以及他对于“空洞”这个空间概念的理解。这个洞可以带观众进入到不同于物质空间的另一个空间中;但同时,这个洞又是可以踩踏的,是物质性的,这两者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关系。
《中枢神经药物-B2》
2017-2021
综合媒介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展出作品都来自艺术家范勃的一个《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系列,其中的一些创作灵感是在范勃与科学家周其林谈话中激发而来。在范勃的实验室项目中,所使用的药物大都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比如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等。如果说此前所涉及的感知 系统主要是视觉和触觉,那么此次指向的中枢神经则是最关键的另一系统。围绕着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实验,还产生了系列手稿,呈现出某种异样的介乎科学和炼金术之间的形态,其实,艺术也是一种炼金术。
作品《中枢神经药物-B2》系列是范勃利用作品的异质化,介入质疑和进一步挑战观众在观看中所依赖的心理预存图式。作品用药丸作为符号,为以盲人为代表在感知上有“缺失”的人重新改写的。这里的盲文构成介于具体所指和形式抽象之间的画面状态,它即使对于盲人来说也不是 可释读的文本,但它又并未绝对地滑向抽象作品,开辟了媒介表达的另一种间性方式。
实验桌上的工具物件、成组的实验器材如药丸材料、药丸粉末、烧杯、量筒、玻璃搅拌棒、研钵、针筒、镊子等等物品,营造出逼真的生命科学实验室环境,它构成对《B2》中药片的再解剖,使原本无法显身的药物的内在性被彻底揭示。
艺术家李晖x科学家潘建伟
《薛定谔的魔盒》
2019
海绵、铁、木料、互动机械装置
135x135x220cm
作品简介
薛定谔的猫应该是科学界最有名的宠物,它的死与活至今还在叠加状态之中,唯一确定的是它永远在“黑箱子”里,等待着放射粒子是否衰变是否触动了毒气机关,我们看不到它,猫也看不到我们,一旦见面,猫也就不是薛定谔那只神奇的又活又死的那只了。进入量子态的必要条件,就是不观测它。这件作品的本意是最低限度的实现这一条件,让参与者感受进入量子世界的大门。不观测在实验中就是没有“光”参与。对于“人”来说,规避可见光就足够了,毕竟人类消受不起绝对零度。全黑的环境是量子实验重要的条件,因为光的照射也是观测。观众参与到《薛定谔的魔盒》的实验中来,会被尽量去除人的视觉和听觉,这两个感觉是日常观测中是最常用的。因此,艺术家在选用材质和空间的设计上尽量做到观众只需体会这其中的感受即可。还有艺术家相信如果实验成功:起码渐渐的你的呼吸会追逐你的心跳,甚至听到血液流动或是刺耳的耳鸣,谁知道呢?人类确实是在现实的经典世界,不可能有什么奇迹发生。但量子世界的大门就在那里,推开一条缝,你会看到你和那只猫同处一室!
艺术家、科学家高峰x艺术小组u2p050(法国)
《GAN 到 GAN #1、#2、#3、#4、#5》
2021
GAN、GLSL、打印输出、画布
200x44cm,5件,1/5版
作品简介
这是一种数字有机抽象,各种GAN人工智能经常被用来模拟现实。通过创建可以被识别为真实图像的假图像,它们提供了这种强大的幻觉力量。有了这项工作,GAN人工智能不知不觉地沿着这条壮观的道路前进。与此相反,u2p050和高峰教授之间的这种协作生成图像旨在创造抽象。模仿生物塑造形状的能力,这种形状是一种独特动势的结果。
2021
互动装置、AI程序、自动化装置、3D打印部件、实时监控影像等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水曰》是一件结合AI人工智能技术的互动装置作品,观众可以通过私密性的语音输入方式来与池塘中的水“交谈”,而水则会以其原生的语言(涟漪)来回应。这件作品作为艺术家“万物有灵”创作计划之一,以“艺术与科技”的方式来探讨万物有灵的哲学命题。作品尝试把科技作为灵媒,让自然以一种超自然的“自然语言”来发声和显灵,通过重建人与自然的超级链接,唤醒我们在文明进程中遗失的对自然的敬畏感。
作品简介
作品《生命之河》以多媒体影像方式把放大的细胞形象投射到地面。无数细胞的布朗运动的画面犹如一条浩瀚大河翻腾不息的河面。当观众走入影像空间,即与地面投影的细胞形象产生了互动。运动中的细胞形象既分离挤压,又聚合交互、共生共存。细胞运动像生命之河一样源远流长,又跟人类自身生命的进化息息相关。在如今高度发展的现代性生活中,人类更需要一个绿色环保的自然与高度发展的文明共生共存。
艺术家杨千x科学家卢煜明
《基因重构序列1号》
2019
综合材料装置
荧光材料、玻璃、宣纸、墨、紫光灯与木平台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染色体承载的DNA是生命的基因,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源泉。关于22对常染色体,美国学者撒迦利亚·西琴在《宇宙密码》一书中作了惊人的论述,他发现了希伯来语的22个字母跟22个常染色体的神秘关系,从其字母的书写和形状来比较都有种种关联。希伯来语是人类最古老的字母文字,可谓是文明的基因。在杨千作品中,把象征生命的基因22对染色体和象征文明基因的22个希伯来语的字母,采用对应、综合、重构等艺术形式以探讨生命、文明以及历史秘码的意义并给当今社会提供种种思考。
艺术小组u2p050(法国)
《银河Milky Way》
2021
Video
16分41秒
作品简介
法国u2p050艺术小组把影像命名为《银河》,其实银河是个双关语,既有奶牛乳汁流淌的原意,又有希腊神话天后赫拉的乳汁幻化为天上银河的引申意义。u2p050艺术小组想从机器的角度展示一个新的宇宙。假设在一个没有人类掌控、并有点世界末日感的世界中,作为拥有感知的生物主角的奶牛们,将如何看待自己与技术设备的关系?奶牛们与机器之间如何互动?动物和机器之间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该项目的研究是关于对奶牛如何感知其声音和视觉环境的调查,允许观看者与奶牛的身体融为一体,在专门设计用于交互的机械环境中,观者可以感受奶牛的感知和听觉,甚至与奶牛一起听到最微小的超声波。
u2p050认为区块链在其生长方式上可以与细胞生命相比较。机器用人类尚不理解的信号表达自己。这些信号来自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而这些可能性永远与我们重叠与平行。在元宇宙框架内,u2p050的《银河》影像让作品观众体验加密艺术的全部潜力,这是迈向“去中心化生态”的新一步。智能合约是在人类、机器和动物之间建构政治关系的一种途径。事实上,u2p050强调了货币数字化与农业开发系统的技术改造之间的深层联系。自新石器时代,现代有智慧的人类通过农业革命摆脱渔猎、采集的单一经济模型依赖以后,货币数字化,与农业科技的指数级发展,这两件事在地球上同时发生并非是一种巧合,它们属于全球范围内的同一个重大变革。
【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展览作品】
艺术家展望x科学家彭实戈
《X+Y》
2019-2021
火箭碎片、白板
数学方程式:Path Solution of Navier-Stokes Equations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在一个三面封闭的方形空间里面,陈列三块办公室用的白板。中间一块白板上抄写着彭实戈老师给出的一个数学方程式,代表人类至今未解之谜与知识极限。其它两块白板,可供观众自由写上、擦去空间中立有一些火箭残骸,象征人类摆脱地心引力和物理极限的努力,也代表人类探索未知的极限。
艺术家陈文令x科学家马大为
《一匹奔跑的双头马》
2019
不锈钢、电镀
280x100x290cm
作品简介
陈文令发现,上海生命科学院马大为实验室报告墙上的一个分子结构图颇似一匹奔跑的双头马。这匹双头马提示了一种运动在视觉上的悖论:马在向前奔跑的同时也向后奔跑。这恰巧暗示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整体进步的同时,其实也在某些方面后退。当代人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优越性的同时,身心也备受存在焦虑等种种现代综合症的困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造福人类,应用不当,它也可伤害人类、甚至毁灭人类。科学技术的正向发展犹如太阳普照,慧泽万物。技术的负能量如同空气之毒,伤及万物。故而,科学家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过程中需要人文光辉的浇灌。甚至还要有信仰的加持和滋养。陈文令试图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雕塑把科学与年艺术之间不可言说的关联性翻译出来,把科学家马大为某些科学元素和自己的艺术理念进行视觉化、公众化的转化。使之在个性中见到共性,在共性中见到普遍存在的审美秩序和价值秩序。
艺术家费俊x科学家许晨阳
《情绪几何2.0》
2019
粉笔、黑板、机械装置、3D打印物体、数据采集模块、图形生成软件
尺寸可变,2/6 版(与许晨阳、刘正奎合作作品)
作品简介
《情绪几何2.0》是艺术家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以及心理学家刘正奎进行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品邀请观众在互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按照三种气质类型影响与之相匹配的初始几何图形,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小组u2p050(法国)x艺术家、科学家高峰
《范式转移(Transfert)》
2021
摄影测量、GLSL、金属结构、6块LED屏
150 x 100 x 100cm
作品简介
人类学家罗伊·瓦格纳 (Roy Wagner)说“他们不了解我的方式与我不想了解他们的态度,是不同的”。如何面对科学与艺术、法国与中国的双重相遇并创造艺术?如何创作同时包含这两种联系的艺术作品?使用“范式转移”技术,这些世界之间的虚拟连接呈点云状。这些点云活跃起来,形成了空间之间的梦想连接,从北京的城市中心到巴黎的地下网络。“范式转移”接近于一个梦想,即科学与艺术之间可能的转换,我们可以在两个领域之间无缝导航,而无需顾此失彼,将两者减少到一个。宇宙中所有位置都是不稳定的。只有靠近相机的虚拟眼睛,世界才能在一个稳定的视角组织中自我平衡。相机凝视的位置导致了空间的组织,其实,空间自身是不断变化的。从我们所处的相对位置,我们可以统合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而无需完全掌握它。
艺术家薛雷x科学家冯小明
《时间轴维度中的造物主:随机生成》
2021
触屏交互装置, 1/8版
作品简介
模拟手性分子催化角子机运作,当访问者触碰界面后,出现随机的慨率性组合(亚当、夏娃、新生物)。在无数次的尝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丝“造物主”的研究体验。当然有胜率的金色,也有赔率的沮丧。
艺术家薛雷x科学家冯小明
《时间轴维度中的造物主:亚当与夏娃》系列,
2021,文献展台
1.《亚当与夏娃》,德国1640年铸铁模具,59x24cm
2.《亚当与夏娃》,2021年,青花瓷饼,直径20cm
3.《亚当与亚当》,2021年,青花瓷饼,直径20cm
4.《夏娃与夏娃》,2021年,青花瓷饼,直径20cm
作品简介
艺术家薛雷利用一个17世纪中叶图示伊甸园的欧洲铸铁模具,来构思他与科学家冯小明的合作作品。他将手性分子和不对称催化领域与角子机的不确定性混合。他还把造物主改变人类亚当与夏娃的原生态、令其失乐园的做法,与科学家改变微观世界分子构成的行为作并置思考。亚当与夏娃的手性分子性与各种组合形态成为作品要素。艺术家试图串联多维的“造物时间轴”来观察世界的规律。作品形式釆用了文献装置,影像,新媒体触屏。薛雷对夏娃出现的前后差别、及未来的造物主创造产生了会心的艺术猜想。科学思维会带给我们对认知与创造的巨大启迪。比如螺旋运动,镜像,新生物,不但与分子构成有关,而且与量子纠缠,现有世界规律和未来元宇宙构成规律皆有基础关系。
由德国17世纪铸铁模具(古董) “拓模”而出的青花瓷饼,呈现出并不真实的“翻转”世界的形态。艺术家用三种形态来质疑造物主改变化合的世界维度。1、《亚当与夏娃》,世界维度,圣经造物主改变之后时间轴。2、《亚当与亚当》镜像,世界维度,圣经造物主改变之前的时间轴。3、《夏娃与夏娃》镜像,世界维度。代表未来可能的现代化学家造物主。薛雷烧制的青花瓷饼的边缘由手性分子的字母组成,中间螺旋树与树冠由青花复制出冯小明科学研究中的催化分子图式。青花瓷饼的两侧形象,分别由青花中锋的不同结构描绘出“亚当”、“夏娃”两种结构形态。青花瓷饼形象借用宋代的溪山行旅图的思维,气象恢弘,但全部由中锋小笔构成。如同计算机算法成像。
艺术家薛雷x科学家冯小明
《时间轴维度中的造物主:数码新生物》
《时间轴维度中的造物主:重组的亚当》
《时间轴维度中的造物主:摇抖的夏娃》
2021
投影
1920x1080,20秒
作品简介
虚拟数码世界拓模出17世纪的铸铁模具世界。由计算机算法(三维乱线或者三维结构)构成形象,元宇宙背景。螺旋运动镜像不但与分子有关,而且与量子纠缠和现有世界规律和未来元宇宙构成规律有关。作品有3个投影组成:亚当夏娃屏、亚当亚当屏、夏娃夏娃屏。元宇宙虚拟数码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构成规律,群个体交往关系有何同与不同?我们肯定会延续旧世界的传统,但更期待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不同。比如放下3维的肉体,意识自我的高维自由。作品以算法生成的人物形象,尝试形体的消逝与自由重组。尝试放大现实世界的世俗情欲。尝试数码新生物体的形成。图像色彩皆绚丽突显。
艺术家刘可x科学家王贻芳
《黑洞:我心漩涡》(彩色)
2021
铝板、喷漆
495x429x0.8cm
作品简介
这件作品重构了卡尔·安德烈地板的概念,板上的这个缺口其实是一个洞,一个黑色的洞。黑色来自于马列维奇,以及他对于“空洞”这个空间概念的理解。这个洞可以带观众进入到不同于物质空间的另一个空间中;但同时,这个洞又是可以踩踏的,是物质性的,这两者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关系。
艺术家刘可
《折合的几何体 NO.3》
2015
180x65X42cm,2件
钢板喷漆
作品简介
探索与寻找“空间”的表达与应用始终贯穿于刘可的艺术创作中,他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多维度地呈现自身艺术创作的三大主题 “缝隙”、“通道”及“漩涡”。在刘可的作品中,感性与理性、完整与残缺、边缘与整体、观看与被看等“对立面”构成了多重“对抗”关系,既表现在物质层面之上,又关乎于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哲学与艺术等领域。
艺术家缪晓春x科学家林本坚
《陀螺舞》
2018-2021
三维电脑动画、6频投影装置
10分钟,循环播放,3/6版
作品简介
陀螺舞中的舞者由三维扫描而成,并且通过软件的变形功能将他变化成一个既可辨识又略显突兀的数字人物形象,运用网络上的开放素材(动作捕捉)指令他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动作在通过层层叠加的软件处理之后,变得如同外星生物一般的怪异荒诞和不可思议,好比用另外一个物种反观人类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原古石器到人工智能,我们曾经正在和将会继续不可思议,同时又荒诞不经。
艺术家苗颖x科学家山世光
《将进酒》
2021
电脑动画、AI声音识别、单频投影
4分45秒,循环播放,1/6版
作品简介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作者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李白以浪漫主观的艺术风格为代表,朗诵者往往会给予充沛的感情,结合中科院科学家山世光为诗歌提供的实时的人工智能的声音识别。人类激情与人工智能的理性带来奇妙反差。作品的影像由专业三维动画师和游戏引擎工程师团队联合打造,描绘了一个在虚拟游戏引擎中建构的中世纪和同时代东方结合的世外桃源。随着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诗朗诵,在虚拟世界的不同场景中切换,犹如诗中意境,抽象而洒脱。
艺术家苏永健&刘大珩x科学家王皓毅
《肉身映像》
2021
影像装置+表演
金属、橡胶、软管、电子元件、感温变色材料、传感器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的共塑使人类迈进了全新的进化阶段,我们终将迎来一个由生物改造带来的生死界限模糊的境地;由技术种植带来的人机边界混淆的境地;由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共生带来的身体主体性不明确和感知缺失的境地。作品由人造机体装置和传感器套装组成,在展演现场,穿戴者身体运动、情绪和生理反应的细微变化经由传感器模块进行精准感知,进而触发装置及整个空间场域反馈带有肉身意象的机械动态、声音和影像予以回应。此刻,人造机体装置、空间环境与人类肉身之间达成了某种感知共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既作为肉身感知维度的延伸介质,也成为了反观自我身体的映像。消散具身的技术在作品中被转化为重塑身体感知的媒介,以此对后人类语境下身体他治(dependented body)与离身性(disembodiment)的局面进行博弈和试问:技术是否有可能将人类濒临缺失的物性身体和肉身体验重新返还并再度唤醒?
艺术家张一帆x科学家苏萌
《腊梅山禽图》
2021
互动影像装置、touch designer、传感器
3分钟,循环播放,1/5版
作品简介
宋徽宗用《腊梅山禽图》这幅画以皇帝的官方身份引领了当时的水墨画审美标准的变化,将水墨画从前人追求真与美的范式,转换为用画来表达意境、表达哲学思想。同时,宋徽宗将单纯的水墨画丰富成了包含诗、书、画三者和谐统一的创作。在数字化的互动影像作品《腊梅山禽图》里,艺术家借助这幅画自身的美感来吸引观众,借助互动媒介所创造的“玩”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希望观众在怡情享受的同时,也能发现中国传统艺术更多的美学基因。这是艺术家根据自己对元宇宙当前状态的认知而不断修改的作品。作为互联网的终极形态,元宇宙的景观包罗万象、绚烂缤纷。但元宇宙的基础建设用的是计算机语言,其底层逻辑仍然是人的数字化。从当下视角看,元宇宙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残缺状态。人们享受的也是一个个离散的、残缺的、独立的、或者说是彼此平行的元宇宙。互动影像作品《腊梅山禽图》里面包含了一个思考:面对虚拟世界,具有肉身感知的人一向是主动的,掌控虚拟世界中的角色。假如有一天虚拟世界中的数字人成了主动的虚拟实体,而现实世界中的人则亦步亦趋,成为被验证、被映射、被驱使的物理分身,那么世界是否已虚实倒置?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览现场
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展览现场
展览汇集由冯小明、高峰、林本坚、卢煜明、马大为、潘建伟、彭实戈、山世光、苏萌、王皓毅、王贻芳、许晨阳、薛其坤、周其林等14位科学家(包括10位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和4位青年科学家)与诺敏·博尔德(Nomin Bold)、陈文令、范勃、费俊、李晖、刘大珩、刘可、苗颖、缪晓春、孙原、苏永健、u2p050、王度、薛雷、杨千、展望、张一帆等17位(组)著名艺术家携手创作的23组艺术作品,囊括了雕塑、装置、媒体影像等多种呈现方式,从人类认知的边界,科学与艺术协同创新的角度,共同思考如何“走出人类世”。
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 顾振清
“科学家、艺术家以不同方式发出‘走出人类世’的呼声,呼吁人们反思全球生态失衡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关系,重估并重构人类在地球生命史与地表生物圈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开幕式上,策展人顾振清表示,此次展览旨在结合现实与社会语境思考科学的艺术呈现,“他们在彼此的跨界交流中发生的催化剂效应,势将催生更多的思想实验、认知破局,从而在知识生产的更高维度上产生聚变效应。这种‘走出人类世’的携手努力,不啻为当代艺术找到一种逃逸消费主义景观社会的精神出口,也为‘后人文主义’未来空间探索一条全新的思想进路。”
锡纯基金会秘书长 黎正豪
未来科学艺术展联合出品方,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介绍了展览相关情况:“此次展览参展科学家、艺术家,还有作品数量相比2019年的‘物演’展,都有了大幅增加,作品呈现形式也更加多样。这是科学家和艺术家集体智慧的一次碰撞,是感知力和想象力的一次互补,也是锡纯基金会与未来论坛的强强联合。”他指出,“未来科学艺术展,既是一个推动艺术与基础科学、人文科学之间集思广益、跨界集成的创新展览模式,也是一个助力创作、学术、教育、文化发展的复合型IP品牌。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推动艺术革新,更希望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促进艺术的升华和进步。”
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
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也在致词中表达了对展览的期许:“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大众体验和感受到科学创新与艺术创作的魅力,为热爱科学和艺术的人们带来美妙的感受。我们更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青年人和孩子们,关注科学,热爱艺术,如果能为孩子们带来有益的启发,让他们感知到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美好,我想这将是未来科学艺术展最大的收获与价值。”
作品公益捐赠仪式:(左起)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艺术家陈文令、费俊、杨千,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
艺术作品公益捐赠仪式:(左起)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艺术家刘大珩、苏永健、缪晓春,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艺术家刘可,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
为此,未来论坛做了诸多尝试与努力,并得到了参展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其联袂创作的作品将悉数捐赠给未来论坛。部分作品结束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厅和昆泰·嘉瑞文化中心为期两个月的展览后,将移至科普场馆继续展出,并计划在全国开展公益巡展,以期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为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带来超越普通视角的体验,使其对科学产生新的理解与认知,推动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
启动仪式:(左起) 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策展人、当代艺术批评家顾振清
开幕式最后,举行了简短而不失隆重的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走出人类世”科学艺术展启动仪式,未来论坛发起人兼秘书长武红女士,未来论坛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管理合伙人曾玉女士,锡纯基金会秘书长黎正豪先生,策展人、当代艺术批评家顾振清先生上台,宣布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暨“走出人类世”科学艺术展同步启幕。
开幕式嘉宾合影
此次展览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展厅部分将持续至2022年1月16日结束,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展厅部分将展至2021年12月16日结束。
展览现场
【UCCA Lab展览作品】
艺术家陈文令x科学家马大为
《能量场》
2019-2021
玻璃钢、汽车漆、LED灯
450x295x390cm
作品简介
隔着一层薄膜,“能量场”中LED灯光的闪烁轨迹具有一种抽象性。作品呈现的是艺术家试图以视觉方式投射的一种量子记忆。量子的时空轨迹往往是跃迁的、非线性的。与日常的宏观世界不同,作为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的量子具有一种令人捉摸不定的不确定性。陈文令试图以“能量场”这种极简的、似乎有些蛮横张力的几何形体,打破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客观性的认知困局,并以此暗示某种现代性的现实处境。“能量场”提供了能量转换过程及其转换形式的一种视觉场景,从而呈现出艺术家一种入世与出世、激进与从容、共存和忧伤、现实与诗性同在的世界景观。
艺术家孙原x科学家苏萌
《一万两——宴汝德之计》
2021
晚清亚洲第一巨舰定远号30:1
舰船模型
312x60x120cm
玻璃柜
400x120x150cm
烟雾机
作品简介
1894年底,甲午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北洋水师大势已去,有两名美国人被推荐给水师提督丁汝昌,他们是宴汝德和浩威,其中宴汝德是化学师,更声称有破敌新法,可以实现十种特殊的作战方法,令战舰隐身,接近敌舰而不可见到,可击沉敌舰,更能俘获。丁汝昌正需改变战局的奇迹出现,于是电告李鸿章,李鸿章指示可令其演示,如能达到奇效,可以付一万两。宴汝德当即同意,并提出,当场演示成功,取一万两,杀敌成功需一百万两,俘获敌舰,取敌舰价格的15%,等等。丁汝昌详谈后得知,其法皆使用化学药水,发出烟雾。遂报告李鸿章。(详见《丁汝昌年谱》)当时,大清不甚懂化学,丁汝昌没的选,与其待毙,不如死马当活马医。怎奈宴汝德运送药水和道具的船在上海起火沉没,宴汝德无法演示异术,只能遗憾回国。一个月之后,威海卫兵败,丁汝昌服毒自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经与科学家探讨,艺术家初步得出一种“时空穿越”的方法,虽条件极端,概率极小,但是其成功的可能性理论上依然存在。如若时空穿越可以达成,艺术家即可以携宴汝德之密法,以发烟剂当场演示,隐定远号模型于烟雾之中,领得一万两白银的赏金,并令丁汝昌等将领获得破敌新法。至于能不能翻盘也未可知,但必起到鼓舞士气,军威大振之功效。
艺术家诺敏·博尔德(蒙古)x 科学家王皓毅
《腾格尔(长生天)》
2021
棉
240x377cm
作品简介
面对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一向崇尚自然律和因果律的蒙古国艺术家诺敏一直以自己擅长的艺术表达方式发声,追溯人伦与天伦共生的东方传统智慧,反思并重构工业革命与现代社会以来人类在地球生命史与地表生物圈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传统艺术质料是诺敏长年累月体验技艺发掘与文脉传承的熟悉疆域,这些质料既有具身认知的物质感,又有无上智慧的精神性。诺敏以黑、白、粉三种主色调的礼佛用绸缎面料制成骷髅璎珞形象的锦囊,并以骷髅锦囊为基本视觉元素缝制出一条带有寺庙香火味的挂毯。骷髅锦囊借鉴了骷髅璎珞披挂在金刚、明王像上的象征意义:战胜瘟疫、恶魔与死亡。诺敏的锦囊中,是杂糅了些许带有艺术家个人DNA基因测序密码的毛发与动物毛毡的填充物。诺敏三种色系的骷髅锦囊其实是一件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格式的、隐含摩斯密码文本结构的图形实物。摩斯密码文本转译的是一曲献给腾格尔长生天的传统赞歌。赞歌中的腾格尔长生天寓意了蒙古传统萨满文化中一种超越造物主的宇宙最高智慧。这种“永恒天堂”既是关于所有世界的世界、解释所有宇宙的宇宙。它也是一种超越潜无穷、实无穷的绝对无穷,因而容纳世事无常、天道轮回与天人合一所表达的一切众生之相。赞歌唱道:
“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大汗的永恒天堂,
一切众生的至高无上的蓝色永恒天堂,
至高无上的万古永恒天堂是唯一的,
没有创造者就创造了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永恒天堂。”
艺术家王度x科学家薛其坤
《X. phy V→ x.o ħw=e E v=0 UN W. 实验室》
m.3 m→⚭ t=0
2019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人类认识世界,感知自己是从包裹着生命全部的万物触摸开始,从物的表象-可视、可触、可驾驭、可改变、可受用,逐渐切入到物的表象深处,直指远离感知系统的微观物质世界。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和野心以及与文明共生的征服基因,在释放万物深藏的能量的征途中,锲而不舍呕心沥血前仆后继,量子世界的发见就是人类证明自己的无数丰碑中最好看的一座。它携同其他科学领域不断优化着人类物质生态,开启了当代社会人工进化的模式。作品冠名以一组虚拟的类物理公式,它可视为艺术家王度与科学家薛其坤之间心照不宣的乱码。公式里的符号是不同词的缩写:物质、宏观、中观、微观、直观、任意初始状态、能量﹑无限小、零速度、零时间、未知等等。这组无法演算实验的公式之于我是认知物质世界的抽象概念,它们是似而非﹑若即若离。但正是这些概念标识着科学家们的野心梦想﹑探险实验及解密神奇量子世界的力量和成就。
艺术家刘可x科学家王贻芳
《黑洞:我心漩涡》(黑白)
2021
铝板、喷漆
495x429x0.8cm
作品简介
这件作品重构了卡尔·安德烈地板的概念,板上的这个缺口其实是一个洞,一个黑色的洞。黑色来自于马列维奇,以及他对于“空洞”这个空间概念的理解。这个洞可以带观众进入到不同于物质空间的另一个空间中;但同时,这个洞又是可以踩踏的,是物质性的,这两者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关系。
艺术家范勃x科学家周其林
《中枢神经药物-B2》
2017-2021
综合媒介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展出作品都来自艺术家范勃的一个《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系列,其中的一些创作灵感是在范勃与科学家周其林谈话中激发而来。在范勃的实验室项目中,所使用的药物大都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比如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等。如果说此前所涉及的感知 系统主要是视觉和触觉,那么此次指向的中枢神经则是最关键的另一系统。围绕着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实验,还产生了系列手稿,呈现出某种异样的介乎科学和炼金术之间的形态,其实,艺术也是一种炼金术。
作品《中枢神经药物-B2》系列是范勃利用作品的异质化,介入质疑和进一步挑战观众在观看中所依赖的心理预存图式。作品用药丸作为符号,为以盲人为代表在感知上有“缺失”的人重新改写的。这里的盲文构成介于具体所指和形式抽象之间的画面状态,它即使对于盲人来说也不是 可释读的文本,但它又并未绝对地滑向抽象作品,开辟了媒介表达的另一种间性方式。
实验桌上的工具物件、成组的实验器材如药丸材料、药丸粉末、烧杯、量筒、玻璃搅拌棒、研钵、针筒、镊子等等物品,营造出逼真的生命科学实验室环境,它构成对《B2》中药片的再解剖,使原本无法显身的药物的内在性被彻底揭示。
艺术家李晖x科学家潘建伟
《薛定谔的魔盒》
2019
海绵、铁、木料、互动机械装置
135x135x220cm
作品简介
薛定谔的猫应该是科学界最有名的宠物,它的死与活至今还在叠加状态之中,唯一确定的是它永远在“黑箱子”里,等待着放射粒子是否衰变是否触动了毒气机关,我们看不到它,猫也看不到我们,一旦见面,猫也就不是薛定谔那只神奇的又活又死的那只了。进入量子态的必要条件,就是不观测它。这件作品的本意是最低限度的实现这一条件,让参与者感受进入量子世界的大门。不观测在实验中就是没有“光”参与。对于“人”来说,规避可见光就足够了,毕竟人类消受不起绝对零度。全黑的环境是量子实验重要的条件,因为光的照射也是观测。观众参与到《薛定谔的魔盒》的实验中来,会被尽量去除人的视觉和听觉,这两个感觉是日常观测中是最常用的。因此,艺术家在选用材质和空间的设计上尽量做到观众只需体会这其中的感受即可。还有艺术家相信如果实验成功:起码渐渐的你的呼吸会追逐你的心跳,甚至听到血液流动或是刺耳的耳鸣,谁知道呢?人类确实是在现实的经典世界,不可能有什么奇迹发生。但量子世界的大门就在那里,推开一条缝,你会看到你和那只猫同处一室!
艺术家、科学家高峰x艺术小组u2p050(法国)
《GAN 到 GAN #1、#2、#3、#4、#5》
2021
GAN、GLSL、打印输出、画布
200x44cm,5件,1/5版
作品简介
这是一种数字有机抽象,各种GAN人工智能经常被用来模拟现实。通过创建可以被识别为真实图像的假图像,它们提供了这种强大的幻觉力量。有了这项工作,GAN人工智能不知不觉地沿着这条壮观的道路前进。与此相反,u2p050和高峰教授之间的这种协作生成图像旨在创造抽象。模仿生物塑造形状的能力,这种形状是一种独特动势的结果。
艺术家费俊
《水曰》
2021
互动装置、AI程序、自动化装置、3D打印部件、实时监控影像等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水曰》是一件结合AI人工智能技术的互动装置作品,观众可以通过私密性的语音输入方式来与池塘中的水“交谈”,而水则会以其原生的语言(涟漪)来回应。这件作品作为艺术家“万物有灵”创作计划之一,以“艺术与科技”的方式来探讨万物有灵的哲学命题。作品尝试把科技作为灵媒,让自然以一种超自然的“自然语言”来发声和显灵,通过重建人与自然的超级链接,唤醒我们在文明进程中遗失的对自然的敬畏感。
艺术家杨千(技术支持 :赵东波、田渊、亓梦婕)
《生命之河》
2021
多媒体影像、互动装置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作品《生命之河》以多媒体影像方式把放大的细胞形象投射到地面。无数细胞的布朗运动的画面犹如一条浩瀚大河翻腾不息的河面。当观众走入影像空间,即与地面投影的细胞形象产生了互动。运动中的细胞形象既分离挤压,又聚合交互、共生共存。细胞运动像生命之河一样源远流长,又跟人类自身生命的进化息息相关。在如今高度发展的现代性生活中,人类更需要一个绿色环保的自然与高度发展的文明共生共存。
艺术家杨千x科学家卢煜明
《基因重构序列1号》
2019
综合材料装置
荧光材料、玻璃、宣纸、墨、紫光灯与木平台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染色体承载的DNA是生命的基因,也可以说是生命的源泉。关于22对常染色体,美国学者撒迦利亚·西琴在《宇宙密码》一书中作了惊人的论述,他发现了希伯来语的22个字母跟22个常染色体的神秘关系,从其字母的书写和形状来比较都有种种关联。希伯来语是人类最古老的字母文字,可谓是文明的基因。在杨千作品中,把象征生命的基因22对染色体和象征文明基因的22个希伯来语的字母,采用对应、综合、重构等艺术形式以探讨生命、文明以及历史秘码的意义并给当今社会提供种种思考。
艺术小组u2p050(法国)
《银河Milky Way》
2021
Video
16分41秒
作品简介
法国u2p050艺术小组把影像命名为《银河》,其实银河是个双关语,既有奶牛乳汁流淌的原意,又有希腊神话天后赫拉的乳汁幻化为天上银河的引申意义。u2p050艺术小组想从机器的角度展示一个新的宇宙。假设在一个没有人类掌控、并有点世界末日感的世界中,作为拥有感知的生物主角的奶牛们,将如何看待自己与技术设备的关系?奶牛们与机器之间如何互动?动物和机器之间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该项目的研究是关于对奶牛如何感知其声音和视觉环境的调查,允许观看者与奶牛的身体融为一体,在专门设计用于交互的机械环境中,观者可以感受奶牛的感知和听觉,甚至与奶牛一起听到最微小的超声波。
u2p050认为区块链在其生长方式上可以与细胞生命相比较。机器用人类尚不理解的信号表达自己。这些信号来自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而这些可能性永远与我们重叠与平行。在元宇宙框架内,u2p050的《银河》影像让作品观众体验加密艺术的全部潜力,这是迈向“去中心化生态”的新一步。智能合约是在人类、机器和动物之间建构政治关系的一种途径。事实上,u2p050强调了货币数字化与农业开发系统的技术改造之间的深层联系。自新石器时代,现代有智慧的人类通过农业革命摆脱渔猎、采集的单一经济模型依赖以后,货币数字化,与农业科技的指数级发展,这两件事在地球上同时发生并非是一种巧合,它们属于全球范围内的同一个重大变革。
【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展览作品】
艺术家展望x科学家彭实戈
《X+Y》
2019-2021
火箭碎片、白板
数学方程式:Path Solution of Navier-Stokes Equations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在一个三面封闭的方形空间里面,陈列三块办公室用的白板。中间一块白板上抄写着彭实戈老师给出的一个数学方程式,代表人类至今未解之谜与知识极限。其它两块白板,可供观众自由写上、擦去空间中立有一些火箭残骸,象征人类摆脱地心引力和物理极限的努力,也代表人类探索未知的极限。
艺术家陈文令x科学家马大为
《一匹奔跑的双头马》
2019
不锈钢、电镀
280x100x290cm
作品简介
陈文令发现,上海生命科学院马大为实验室报告墙上的一个分子结构图颇似一匹奔跑的双头马。这匹双头马提示了一种运动在视觉上的悖论:马在向前奔跑的同时也向后奔跑。这恰巧暗示着现代科学技术在整体进步的同时,其实也在某些方面后退。当代人在享受现代科学技术优越性的同时,身心也备受存在焦虑等种种现代综合症的困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造福人类,应用不当,它也可伤害人类、甚至毁灭人类。科学技术的正向发展犹如太阳普照,慧泽万物。技术的负能量如同空气之毒,伤及万物。故而,科学家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过程中需要人文光辉的浇灌。甚至还要有信仰的加持和滋养。陈文令试图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雕塑把科学与年艺术之间不可言说的关联性翻译出来,把科学家马大为某些科学元素和自己的艺术理念进行视觉化、公众化的转化。使之在个性中见到共性,在共性中见到普遍存在的审美秩序和价值秩序。
艺术家费俊x科学家许晨阳
《情绪几何2.0》
2019
粉笔、黑板、机械装置、3D打印物体、数据采集模块、图形生成软件
尺寸可变,2/6 版(与许晨阳、刘正奎合作作品)
作品简介
《情绪几何2.0》是艺术家费俊与代数几何数学家许晨阳以及心理学家刘正奎进行跨学科合作的艺术实验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品邀请观众在互动装置的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按照三种气质类型影响与之相匹配的初始几何图形,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小组u2p050(法国)x艺术家、科学家高峰
《范式转移(Transfert)》
2021
摄影测量、GLSL、金属结构、6块LED屏
150 x 100 x 100cm
作品简介
人类学家罗伊·瓦格纳 (Roy Wagner)说“他们不了解我的方式与我不想了解他们的态度,是不同的”。如何面对科学与艺术、法国与中国的双重相遇并创造艺术?如何创作同时包含这两种联系的艺术作品?使用“范式转移”技术,这些世界之间的虚拟连接呈点云状。这些点云活跃起来,形成了空间之间的梦想连接,从北京的城市中心到巴黎的地下网络。“范式转移”接近于一个梦想,即科学与艺术之间可能的转换,我们可以在两个领域之间无缝导航,而无需顾此失彼,将两者减少到一个。宇宙中所有位置都是不稳定的。只有靠近相机的虚拟眼睛,世界才能在一个稳定的视角组织中自我平衡。相机凝视的位置导致了空间的组织,其实,空间自身是不断变化的。从我们所处的相对位置,我们可以统合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而无需完全掌握它。
艺术家薛雷x科学家冯小明
《时间轴维度中的造物主:随机生成》
2021
触屏交互装置, 1/8版
作品简介
模拟手性分子催化角子机运作,当访问者触碰界面后,出现随机的慨率性组合(亚当、夏娃、新生物)。在无数次的尝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丝“造物主”的研究体验。当然有胜率的金色,也有赔率的沮丧。
艺术家薛雷x科学家冯小明
《时间轴维度中的造物主:亚当与夏娃》系列,
2021,文献展台
1.《亚当与夏娃》,德国1640年铸铁模具,59x24cm
2.《亚当与夏娃》,2021年,青花瓷饼,直径20cm
3.《亚当与亚当》,2021年,青花瓷饼,直径20cm
4.《夏娃与夏娃》,2021年,青花瓷饼,直径20cm
作品简介
艺术家薛雷利用一个17世纪中叶图示伊甸园的欧洲铸铁模具,来构思他与科学家冯小明的合作作品。他将手性分子和不对称催化领域与角子机的不确定性混合。他还把造物主改变人类亚当与夏娃的原生态、令其失乐园的做法,与科学家改变微观世界分子构成的行为作并置思考。亚当与夏娃的手性分子性与各种组合形态成为作品要素。艺术家试图串联多维的“造物时间轴”来观察世界的规律。作品形式釆用了文献装置,影像,新媒体触屏。薛雷对夏娃出现的前后差别、及未来的造物主创造产生了会心的艺术猜想。科学思维会带给我们对认知与创造的巨大启迪。比如螺旋运动,镜像,新生物,不但与分子构成有关,而且与量子纠缠,现有世界规律和未来元宇宙构成规律皆有基础关系。
由德国17世纪铸铁模具(古董) “拓模”而出的青花瓷饼,呈现出并不真实的“翻转”世界的形态。艺术家用三种形态来质疑造物主改变化合的世界维度。1、《亚当与夏娃》,世界维度,圣经造物主改变之后时间轴。2、《亚当与亚当》镜像,世界维度,圣经造物主改变之前的时间轴。3、《夏娃与夏娃》镜像,世界维度。代表未来可能的现代化学家造物主。薛雷烧制的青花瓷饼的边缘由手性分子的字母组成,中间螺旋树与树冠由青花复制出冯小明科学研究中的催化分子图式。青花瓷饼的两侧形象,分别由青花中锋的不同结构描绘出“亚当”、“夏娃”两种结构形态。青花瓷饼形象借用宋代的溪山行旅图的思维,气象恢弘,但全部由中锋小笔构成。如同计算机算法成像。
艺术家薛雷x科学家冯小明
《时间轴维度中的造物主:数码新生物》
《时间轴维度中的造物主:重组的亚当》
《时间轴维度中的造物主:摇抖的夏娃》
2021
投影
1920x1080,20秒
作品简介
虚拟数码世界拓模出17世纪的铸铁模具世界。由计算机算法(三维乱线或者三维结构)构成形象,元宇宙背景。螺旋运动镜像不但与分子有关,而且与量子纠缠和现有世界规律和未来元宇宙构成规律有关。作品有3个投影组成:亚当夏娃屏、亚当亚当屏、夏娃夏娃屏。元宇宙虚拟数码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构成规律,群个体交往关系有何同与不同?我们肯定会延续旧世界的传统,但更期待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不同。比如放下3维的肉体,意识自我的高维自由。作品以算法生成的人物形象,尝试形体的消逝与自由重组。尝试放大现实世界的世俗情欲。尝试数码新生物体的形成。图像色彩皆绚丽突显。
艺术家刘可x科学家王贻芳
《黑洞:我心漩涡》(彩色)
2021
铝板、喷漆
495x429x0.8cm
作品简介
这件作品重构了卡尔·安德烈地板的概念,板上的这个缺口其实是一个洞,一个黑色的洞。黑色来自于马列维奇,以及他对于“空洞”这个空间概念的理解。这个洞可以带观众进入到不同于物质空间的另一个空间中;但同时,这个洞又是可以踩踏的,是物质性的,这两者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关系。
艺术家刘可
《折合的几何体 NO.3》
2015
180x65X42cm,2件
钢板喷漆
作品简介
探索与寻找“空间”的表达与应用始终贯穿于刘可的艺术创作中,他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多维度地呈现自身艺术创作的三大主题 “缝隙”、“通道”及“漩涡”。在刘可的作品中,感性与理性、完整与残缺、边缘与整体、观看与被看等“对立面”构成了多重“对抗”关系,既表现在物质层面之上,又关乎于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哲学与艺术等领域。
艺术家缪晓春x科学家林本坚
《陀螺舞》
2018-2021
三维电脑动画、6频投影装置
10分钟,循环播放,3/6版
作品简介
陀螺舞中的舞者由三维扫描而成,并且通过软件的变形功能将他变化成一个既可辨识又略显突兀的数字人物形象,运用网络上的开放素材(动作捕捉)指令他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动作在通过层层叠加的软件处理之后,变得如同外星生物一般的怪异荒诞和不可思议,好比用另外一个物种反观人类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原古石器到人工智能,我们曾经正在和将会继续不可思议,同时又荒诞不经。
艺术家苗颖x科学家山世光
《将进酒》
2021
电脑动画、AI声音识别、单频投影
4分45秒,循环播放,1/6版
作品简介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作者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李白以浪漫主观的艺术风格为代表,朗诵者往往会给予充沛的感情,结合中科院科学家山世光为诗歌提供的实时的人工智能的声音识别。人类激情与人工智能的理性带来奇妙反差。作品的影像由专业三维动画师和游戏引擎工程师团队联合打造,描绘了一个在虚拟游戏引擎中建构的中世纪和同时代东方结合的世外桃源。随着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诗朗诵,在虚拟世界的不同场景中切换,犹如诗中意境,抽象而洒脱。
艺术家苏永健&刘大珩x科学家王皓毅
《肉身映像》
2021
影像装置+表演
金属、橡胶、软管、电子元件、感温变色材料、传感器
尺寸可变
作品简介
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的共塑使人类迈进了全新的进化阶段,我们终将迎来一个由生物改造带来的生死界限模糊的境地;由技术种植带来的人机边界混淆的境地;由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共生带来的身体主体性不明确和感知缺失的境地。作品由人造机体装置和传感器套装组成,在展演现场,穿戴者身体运动、情绪和生理反应的细微变化经由传感器模块进行精准感知,进而触发装置及整个空间场域反馈带有肉身意象的机械动态、声音和影像予以回应。此刻,人造机体装置、空间环境与人类肉身之间达成了某种感知共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既作为肉身感知维度的延伸介质,也成为了反观自我身体的映像。消散具身的技术在作品中被转化为重塑身体感知的媒介,以此对后人类语境下身体他治(dependented body)与离身性(disembodiment)的局面进行博弈和试问:技术是否有可能将人类濒临缺失的物性身体和肉身体验重新返还并再度唤醒?
艺术家张一帆x科学家苏萌
《腊梅山禽图》
2021
互动影像装置、touch designer、传感器
3分钟,循环播放,1/5版
作品简介
宋徽宗用《腊梅山禽图》这幅画以皇帝的官方身份引领了当时的水墨画审美标准的变化,将水墨画从前人追求真与美的范式,转换为用画来表达意境、表达哲学思想。同时,宋徽宗将单纯的水墨画丰富成了包含诗、书、画三者和谐统一的创作。在数字化的互动影像作品《腊梅山禽图》里,艺术家借助这幅画自身的美感来吸引观众,借助互动媒介所创造的“玩”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希望观众在怡情享受的同时,也能发现中国传统艺术更多的美学基因。这是艺术家根据自己对元宇宙当前状态的认知而不断修改的作品。作为互联网的终极形态,元宇宙的景观包罗万象、绚烂缤纷。但元宇宙的基础建设用的是计算机语言,其底层逻辑仍然是人的数字化。从当下视角看,元宇宙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残缺状态。人们享受的也是一个个离散的、残缺的、独立的、或者说是彼此平行的元宇宙。互动影像作品《腊梅山禽图》里面包含了一个思考:面对虚拟世界,具有肉身感知的人一向是主动的,掌控虚拟世界中的角色。假如有一天虚拟世界中的数字人成了主动的虚拟实体,而现实世界中的人则亦步亦趋,成为被验证、被映射、被驱使的物理分身,那么世界是否已虚实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