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若存走岷江

The Minjiang River

Art Exhibition

艺术展览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

艺术家驻留计划

Arts festival

艺术节

Future Science and Art Museum

未来科学艺术馆

X Art Elegant Demeanor

艺琅风采

BACK绵绵若存走岷江 第五回


本  期  驻  留  艺  术  家





蔡东东 || 杨心广 || 张震宇

驻留时间:2017.06.01 -2017.06.10





项目介绍
       当我们站在某一点观看一条河的时候,思想上很容易开始延伸,作为生命的一个类比,河流能帮助我们认识到生命长河在时间上延续的真实性。这样,我们现有的生命便具有了回溯历史的可能性和伸向未来的潜在性。在任何一个现在的时间点上,我们都享受着一个时间上延展开的生命断面。我们与前人和子孙享有一个共同的生命,在意动力的驱使下整体流动着,从过去世代继承下来的生存意志通过我们又流向未来。

       河流作为生命的根源,正如“绵绵若存”的解释一样,在创造繁衍的运动中不勤不惰,稳定持久并延绵不绝。岷江作为蜀地的一条重要河流,自松潘县岷山源起,自北向南,于宜宾注入长江。历史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流域包括8个市、地、州的36个县,多个少数民族居住,人文、地理、历史、自然环境丰富多样。这使得这次艺术家驻留创作项目具有了一个整体的背景,我们将以成都的驻地为中心,向北溯源向南寻尽,以整个岷江流域生发的一切作为艺术家驻留创作的切入点。

       此驻留创作项目由明天文化和艺琅国际共同出品 ,青年策展人王澈策划,驻地定为成都蓝顶艺术区一期14栋,每期选定两位艺术家考察驻留创作一个月。



——王澈



一场关于走岷江的漫谈:



参与者:
王    澈(以下简称W)蔡东东(以下简称C)  
杨心广(以下简称Y)张震宇(以下简称Z)


Z:山是看不完的,山多正,有古人。那么看着、那么画着,一千年、一千年。  

W:你们去过的地方有没有山、水、人之间这种紧张关系的。

C:没有,第一次看到。

W:我们反复在这儿呆着,现在对恐惧少很多了。

Z:南方的山秀丽。
C:四川的山,第一天有点儿犯怵。




蔡东东  《雾起时》 18×27cm  明胶卤化银照片  2017


蔡东东  《云雾笼罩的羌寨》  18×27cm  明胶卤化银照片  2017



Y:紧张吗?

W:我前几次特别紧张,这次我对这个地方完全没有身体排异的感觉,感觉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Y:这里的山跟这里的人关系紧张吗?

W:如果从理论来说他们是紧张的,人本身在这儿时间久了,估计这种紧张感应该没有了,变成一种敬畏感
Y:他们体会到的人和环境的紧张感跟我们城市里体会到的人和环境的紧张感是一样的,只是内容不太一样。
C:我觉得他们这边的人可能跟山之间的关系现在已经是融洽,因为几百上千年过去了。

Y:融通的,他们在追求融通。

C:现在的紧张关系是他们生活的生态跟外面的生态之间的冲突产生的。

Z:外边带来的东西让他们紧张。
Y:他们本身已经很圆通了。

W:昨天说这个地方,有一些我们感觉很险要的地方,他们在上边修房子、盖东西,他们对这种东西是无感的状态。天天爬山,根本不会觉得这个山对他们有多大的危害,即使有一些对人造成生命威胁,他们也觉得是自然而然的状态,怕的是我们这些外来的人还有这种城市的关系,现在这种时代的关系。



蔡东东  《岷江》  18×27cm  明胶卤化银照片  2017


《走下祭坛的王永芬》尺寸:24×100cm材料:明胶卤化银照片



Z:我们也是这样感受到的,像我们来这儿面对的是大自然,可以想象作为村民面对大自然而生存,山给你什么,我们就索取一些什么,这是一种敬畏心态。但是在城市里面对的东西复杂多了,不是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制度,还有一些被动的东西。它所带来的伤害比大山要多得多,你要遵守的东西多得多,不是这么纯朴。
W:主要经验问题,他们到城市会有一个陌生的感觉,他们有适应的状态,跟我们到这个空间一样,也有适应的状态。

Y:他们不是害怕这个城市文明,他们有向往的。

Z:有向往,又不知道,不了解。

C:不习惯。

W:跟我们来这个地方是一样的,其实我们也向往这个地方。但是真正在这个地方呆了之后有一些好的东西,同时也有让我们很不舒服的点。

Z:我们已经被城市化了。

Y:城市个人生活肯定要舒适。

W:我当时想过一个问题,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因为我来这块,其实我带着某种经验的,这个经验可能来自于一些报道或者是一些文本的东西,甚至是一些别人传达给你的比如说路很难走,滑坡、很危险,这边山里边的人很凶悍、很彪悍之类的,会有一个预设心理在里边,其实我们跟他们当年最早真正发现这个地方的人与这个地方的关系,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发现。如果走岷江这个项目,我也没有走到黑虎,就在汶川那边看到这个江说可以溯源,往下走寻尽,寻水的尽头,是完全无意识或者是一个失控的状态。所以这个项目我自己有两块:一个是在策展上是失控的,一种失控的策展,以前做活动都是很有计划的,怎么布展,怎么跟一个既定的空间发生关系,把作品呈现在那一块。

另外一个是陪伴式的,还有一个是比如说我要做一个群展,可能直接从你的工作室拿一件作品就行了,创作好的。但是在走岷江这个过程中能看到艺术家怎么去生发一个想法或者是生发出来一件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解释当代艺术或是解释艺术甚至是解释其他问题的根据等等,所以这是当时的一个初衷。其实我是一个陪伴式的人物,不是说这个作品你们应该怎么做或者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而是观看、行走、感受。你们感受这个环境,我感受你们。


《白石》尺寸:28×81cm材料:明胶卤化银照片


《挂满露珠的树》尺寸:25×38cm材料:明胶卤化银照片



Z:这个项目还是非常成功的。

W:有时候可能对艺术家的启发或者影响不在这十天或者是这一个月,甚至是一年,可能是更漫长的东西。

Z:每期我都比较关注,觉得特别有吸引力,最后一期我就来了,主动要求一定要参加,会有感受做一些想做的东西,而且我想改变一下工作室工作的方式,面对自然环境,做一些即兴或者是真真实实去感受我身处环境的东西,面对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并非是工作室出来的,长时间多年以来积累的作品方式,有别于其他的方式。经过这十天左右,还是感触很深的,我个人是很满意的。


《滑坡》尺寸:24×100cm材料:明胶卤化银照片


《祭坛上的篝火》尺寸:25×38cm 材料:明胶卤化银照片


W:可以经常自己出来走。冬冬关注那个小孩跟你是父亲有关系吗?

C:有很大关系.

C:走了黑虎这边之后我的最大感受是伤感,一种伤感的感触。这个地方算是这个国家最细小的一个毛细血管里面的一个分支,最末端的这么一个分支,来之前我还以为这块应该是比较纯朴、原始的一种状态,但是这几天我们走了很多家,一进门他们就开始诉苦,说自己的苦难,或者又是一种索要,就是这么细小的一个毛孔里的生态都已经坏掉了。

W:其实我们是有地域优势的,从整个人生活的分布。比如说我们在北京这边生活,或者是平原生活,当然在甘肃那边的地域没有什么优势,那边的山跟这边差不多。

C:都一样。生态破坏了很难再修复了。

C:那个小女孩的爷爷说再过二十年或者是三十年这个羌寨就不存在了,他的孙女长大以后肯定会出去的,不会在这儿呆着。

W:城市化进程、工业化主宰的时候,乡村跟城市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会发生变迁。

Z:反过来问一下,这样的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

W:将来大家会倾向跟自然发生关系,肯定是一个关系。现在我们去一些西方的国家,相对比较文明的,他们肯定也更喜欢把自己的家园、居住环境,甚至是在城市里边生活的,变成一种次城区的生活状态,像我在北京的五环、六环以外靠山傍水。


《羌寨的月升》尺寸:25×38cm 材料:明胶卤化银照片




C:人总是喜欢大自然,喜欢在水边生活。

W:人毕竟是从自然里边走出来的,从一个这种环境下走出来的。

Y:我觉得城市化发展是好事,因为人跟自然的相处是要达到一个文明的高度才能够真正的和谐,现在的这个生态是属于生产力发展不足,生产力低下,文明程度低下的一种跟自然的相处,所以会有山神庙,有一些不正确或者是不够先进的方式与这种大山大水相处。如果城市化发展是把整个生产力和人们的文明程度平级化,共同达到一个文明的高度,当然这个文明的高度可能是伴随着一些生态灾害,这是不可避免的,包括人与科技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是无法避免的,只能相信,你要不相信会自讨苦吃的。现在山区的人,他没有在一个心境的层面体会自然的美感,自然会有美感,带给人美感,人会去感受,符合自我情感的发现或者是说体会。现在他们不是完全符合自己真正对大自然的需要的,他们有障碍,生产力的障碍,文明程度的障碍。

Z:不一样,他们面对的自然是生存,我们面对的自然是审美。

Y:我们面对的自然不光是审美。

W:我个人觉得依赖。

Y:是一个认识过程,完全是一个认知过程。人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对自然环境认知的高度。是一个永远的客题。

W:刚才说这个问题我倒是有一点体悟,认知的过程。我五次走岷江,每次的体验真是不一样,有时候我不信赖自己的体验,所以我依附于跟我一起行走的艺术家对这个山水的看待,启发我的一些对这个山水的看待
Z:岷江活动的意义,在于每个艺术家不同的观看方式。

W:我是属于,做艺术的人都会有这种状态,不会面对一个既定的东西。我们肯定是在变换中去面对艺术或者是生活,甚至是一些其他的问题。在城市里边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横平竖直的,这边可以看到轮廓线,很舒服,视觉心理上都很舒服。

Y:还有一个感触是空间改变之后,时间也改变了,这十天好长时间。

W:空间系统和时间系统跟城市是绝对有差异的。我们在城市里边生活,被切割,是零碎的,到这边还是比较统一的,时间变得“永恒”。

Z:由内到外的变化,每天的作息不一样,每天睁开眼睛面对的东西不一样,在北京每天的计划是工作室、家里、开车、洗车、污染,面对这样的东西。要去不断地动,这里悠闲得多。

W:适当的回归,可能对现在人类发展进程还是能够缓解很多东西。我上次去沙漠也是这样的状态,我觉得沙漠是一个缓冲带,是人生活和生命的缓冲带,到那个地方跟陷在沙子里边突然变慢、变缓,冲破之后再往前走的状态一样。




《王永芬和爷爷》尺寸:25×38cm材料:明胶卤化银照片



Y:沙漠毫无生机的风景,那种画面感是纯粹审美的,而这种风景是一派生机的风景,同样带来的愉悦感,应该是挺本能的反映,为什么人喜欢绿色和蓝天白云,这是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比较反祖的审美。

W:有繁衍的东西,生长的过程。

Y:沙漠不一样,沙漠完全是画面,一种壮观、画面、构图、颜色。那种审美因为它是毫无生机,不适合生存,它对肉体、肉身是有排斥的,肉体对它也是有排斥的。

W:说到排斥这个点,沙漠是那种很有内涵的,或者是很柔软的一种排斥。我自己感觉那种刺激是特别小的,但是这种刺激好像就在你的脑边,像一个人拿着枪指着你。沙漠没有变化,每天重复几种颜色,黄色、蓝色,部分绿色、偶尔还有白色,其实我对沙漠的体验还需要更深入,因为我们在沙漠里边并不是纯粹的,如果你要是没有现代文明的工具甚至知识还有实物普及,两天就会崩溃。

Z:两种感受:一方面希望永远留在这儿,每天就是这样看大山、大水,真的是很美,心里很惬意。

Y:我对这种惬意挺感兴趣。

Z:另外又想很快回到北京、回到城市,去追求那么多没有完成的事情,没有尽头的事情。

Y:我对你这种感受很有兴趣,为什么会有惬意?为什么说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呢?

W:对山水的崇敬吧。我查过那个东西,我可以用自己的体会说一下这个词,我以前也查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模糊的记忆好像说这个东西是不准确的,仁者就是包容,仁,心有仁的东西;智者是变换的,脑筋比较快,一直在动,是小的东西,反映很灵敏,遇到石头马上绕着走,山不一样,一种怀抱,一种安全感,但是这个我觉得不太对。

Y:智者乐,仁者寿。像愚公移山,智者笑话他,水是流动性的,思维敏捷,是智慧小智慧,所以又有大智若愚,愚公移山。

W:其实水来源于山,感觉山是巨大的一个储水的地方,从这个地方看,当然有很多山是没有水的,这个山简直上边全是水,储水器。
C:有一个哲学家,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判断“水是万物本源”。

W:这个哲学有没有问题从我们这条路就可以看到,有水的地方有人,这么险峻的地方有人就是因为有水。你们是艺术家,我是策展人,给大家提供一种意象的东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是程序,当时我想找源头,我其实就是想提供一个意象的东西。比如说源这个东西给人的感觉,这个水从有到现在不知道多少年,可能几万年,几亿年都有,一直在流,一代一代人在那儿滋养它,然后见证人类的繁衍,整个的过程,它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能是追溯历史或者是追溯一些根源的一种意识。根源能给我们提供多大的滋养,我们小时候刚开始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我们想面对事物本身的特点,随着你往一个深处去感受的时候会觉得这种传统的或者是根源的东西带给我们的一些反映或者思考会更有价值。只是说我们用什么形式去表现,可能很传统的一种形式表现或者是很当代的一个形式去表现,但是都是形式的问题,我特别迷信一种说法就是地域跟人之间性格的关系,你在沿海地区生长,你的性格跟你在内陆或者是深山里边性格是不一样的,性格本身决定了一个文化的问题或者是艺术的问题。

比如从这个山走出去的当代艺术家,或者一个人类学家或者是文化学者,肯定跟他的性格有关系。所以根源对我们的启发是我做这个项目当时的一个点。

后来我走了几次岷江之后会发现这个问题特别多,广,比在城市里边看到的一些东西还多,提供了好多复杂的一些启示。启示里边有很多让我感受很深刻,又没有办法去弄懂它。我没法理解汶川那边的人每天看着山河破碎,从一个城市人生活的习惯上来看,觉得他们没有很多的负面的情绪。



《信》尺寸:30×78cm材料:明胶卤化银照片



Y:因为他们要繁衍下一代,产生新的生命力,不可能整天面对过去的悲伤。

W:生存意志很高。

Z:他们留在当地继续生存,是要巨大勇气的。

Y:那是没有办法的,他们能去哪儿呢。

Z:这勇气来自哪里?是无奈还是勇敢?

Y:相比城市里反而更悲伤。

W:悲伤的反而是高度文明的人,也不是高度,就是文明的人。因为那次我在汶川晚上吃完饭的时候,那一天5·12,突然他们点起来一堆火,山民对火的情感是很激动的,看到火的时候那种安全感能从他们的眼神、细微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到,他们很欢乐,很放松。

C:今天傍晚片子拍完之后点一堆火拍个镜头。

W:火对这边的人生存肯定有关系,白石应该是跟火有关系。心广你这十天走过来有什么体验?

Y:我想到了很多问题:一个是面对这种环境的表达方式,我不太喜欢李白太浪漫的表现。我觉得那是滥情,这种地方不能带有太多的情感,因为太客观了,太自在了这个环境。人的情感在这个环境里边微乎其微,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只能影响自己,你情绪好是好事,情绪坏是坏事。李白的诗,他那种浪漫主义,把个人情感调播到一个他自己认为无法达到的高度,试图跟他所面对的山水同一级别,那是他个人能量所能达到的,那就是语言的技巧。

C:语言的技巧、形式。昨天那个站长说山里有一些放牦牛的,一放一年时间,一个人在山上呆一年时间,下一年再换一个人再呆一年时间,我问他们上山之后吃怎么办?他说吃不会愁,他比我们吃的好,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下山的时候不会说话了,这是最大的问题。

Z:一年不说话,可以恢复。

C:慢慢的恢复。

Y:这种走马观花的体会特别矫情,李白的体会我们正常人也能体会,只是我们没有那个语言技巧。

W:我是想说其实很写实,我觉得李白至少那个《蜀道难》的诗挺写实的,像一幅写实油画。

Y:但是放牦牛的体会我们永远体会不到,放牦牛的人肯定也会欣赏美景,他也会在享受,他的体会肯定咱们是体会不了的。

W:很多人给我建议说这个项目应该让艺术家在外面呆上半年、一年之类的,真正的一种比较决绝的,自由生存。

Z:隔绝现代文明,把手机收了。

Y:艺术表现手法也退化了,一出来就是不做作品也不说话。




《源头的岷江》尺寸:18×27cm 材料:明胶卤化银照片



张震宇  《一首诗:合》  高清视频截图  3分53秒  2017

W:我是感觉我们这些人从北京到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行动力,是一种态度或者是一种状态,有很多人我邀请他们不会来的,他们觉得这个东西跟他们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情感或者是什么东西都没有。

Y:表达真实的障碍,表达语言的功能就是传递,就是把我的感受传递给别人,试着让别人体会到我的感觉。

W:问题是我们现在看那么多文本和图片的东西,我们表达很重要吗?也是一个问题。

Y:表达重要的,得有这个环节。

W:比如说在这个区域里边漫无目的的行走不是一种表达吗?

Y:没有,自我体会。

W:别人看到我们在这儿漫无目的的行走是不是表达?

C:必须要看到才行,我们拍下来给别人看就是一个语言。

W:比如我们行走发朋友圈,大家知道我们有这样一个项目,但是具体行走看到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那是你很内心的一个东西。




张震宇  《一首诗:第一回》  高清视频截图  3分14秒  2017


Y:这种语言很禅宗的,你就悟,能悟到吗?也许悟到了发现了这个人真是体会到东西了,到了一种无语的境界,他就会想象这个环境到底有多么厉害。

W:我们其实给其他人提供就是一个想象。拍一个图片大家肯定会想象这个图片之外所有的东西。

Y:表达要给人想象空间,好的表达是把人的想象空间放大了。

Y:唯美的表达是最次的,唯美的表达是一种欺骗,说不了矫情,滥情。

W:心广这次身上体会的对滥情这个东西让我可以想很多问题,包括从冬冬身上体会到,老张身上体会到的一些东西。

Y:我真想写一篇唯美滥情的游记,把真实完全掩盖掉,真实并不是这样。

当然也不是说那么糟糕,还是很舒服的,只是滥情会把这个东西转换成为一个很自私的一个东西。

W:偶然的即兴的状态,老张说创作想找这种感觉,我想给你提供这种状态,一种偶然的,即兴的,身体的一些反映,这个东西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就是一个表达。

Y:我这一路并不是毫无感觉,而是不知道如何表达。

Y:我对你的体会是这样的。我觉得你每天挺紧张的,这个紧张不是那种紧张。

Y:我获得很多感官的信息,真正表达成语言太难了,因为我想把全部或者说最真实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个得考验语言技巧了。


张震宇  《一首诗:第二回》  高清视频截图  3分16秒  2017


张震宇  《一首诗:第三回》  高清视频截图  3分16秒  2017


W:你更注重这种东西?

Y:我更注重能够表达的很真切,但是不容易。

W:岷江这样的项目,整体的12个人参加最后呈现给大家的都是个体的感受,都是个体对这个事情的一个反映。

Y:那一路我收获很大,希望任何创作里边会隐隐约约的浮现。

W:我刚才也说影响肯定不是几天或者是几年的状态,一旦这个定义或者是这个空间发生了改变之后,我们对他这个空间的认知会比别人高很多,认知度、使用度,甚至是表达度,会更高。

Z:对自己来讲,这种感受会潜移默化对我看待一些事情和看待问题的方式有一丁点儿改变或者是帮助。这种做作品的方式我也希望今后经常会去实践,我还是很喜欢这样的方式,这是另外一个窗口。

W:这个流域本身创造的一些东西还是挺多的,我当时对这个地方有兴趣还有一个是他历史的东西,我们经过都江堰,还有岷江,它以前被误认为是长江的源头,长江的正源,后来徐霞客他们走完之后才改了,现在不确定大禹真正在哪儿治水,但是有可能在这个地方治水,因为他治这个地方对整个长江流域等于是源头治理。包括李白写的一些诗,留下一些文本的东西,对这个地方的指向还是比较多,好多以前的怀才不遇的文人什么的都是接触到,他其实可能没有来过,但是他通过这种文本去表达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坎坷,成了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我们走过这一带是地震带,从汶川到松潘,甚至是茂县这一带都是经常性发生一些地质灾害,加上山的这种险峻,再加上水的湍急,他给我们的感觉这一片空间可以说是一个紧张的关系。

Y:这种紧张关系在赞叹过程中一直到人类的渺小,比你大的或者是壮观的场面第一时间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所以才会有感叹。




张震宇  《一首诗:第四回》  高清视频截图  3分23秒  2017


W:触动了人的某种状态,某种情感表达
Y:这种紧张关系往往会带来一种动力,动力往往是弱者的一种恐惧,他会产生动力,产生能量。人的心气儿其实挺厉害的。


Z:这么多年的传统,大家一百年前、两百年前是什么样子,真正的古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应该是跟现在还是很大不一样的。那天我们去村民家里,羌族80多岁的一个老头,身体有一点虚弱,但是看我们有兴致还为我们唱歌,但是一出口就是北京的金山上,其实我是很希望他唱羌族本族的最传统的歌曲。
W:他们原话,这个地方没意思了,你们还来这个地方,你们的房子多漂亮,我们的房子多不漂亮。

Z:对于我们来讲的纯朴,实际上对他们已经改变很大了。



张震宇  《一首诗:第五回》  高清视频截图  3分16秒  2017


张震宇  《一首诗:第六回》  高清视频截图  3分29秒  2017


Y:他们羌族唱歌的内容是什么样的?

W:祝酒歌、情爱、耕种、收获、放牧都有歌。山下有一个人唱了好多首羌族的歌,涵概各种。

Y:还是歌颂的东西。

W:基本上都是歌颂的,是一种激情。


Z:歌颂山、水、神、天地。
W:人在喜悦的时候才会唱歌,喜悦是一种本能,比如说今天喝酒,酒怎么喝,划拳还是唱歌,羌族有砸酒,两个人一起喝,这边有一个人一定要唱歌,他的歌不停,你们两个不能停,他歌一停你才可以停。基本上歌还是要跟颂放在一起的,歌颂某种东西。


还有就是原始的呐喊,调的祈福是一种释怀,人走在山间路上会不自觉想唱个啥。


Z:看着天地,看着山水。
W:用歌声证明你的存在,要不然你觉得好像山很大,压着你。
Z:无形之中想表达内心的东西。最好的表达是歌唱。
Y:反而宗教是悲情的。



张震宇  《一首诗:第七回》  高清视频截图  3分25秒  2017


张震宇  《一首诗:第八回》  高清视频截图  2分54秒  2017


张震宇  《一首诗:第九回》  高清视频截图  3分44秒  2017



Z
大山大水都有悲情。

W
宗教真是人的悲情的演化,绝望的依托。
Z第二天我们看到了,沿着岷江的水流下到水边上,正好那户老头家在一个水系旁边,水流特别湍急,我就在听水的声音,流水的声音,我就那么听,因为水,我看到水,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水,听到的是声音,不仅仅是水的声音,我在听节奏,水的节奏。


W水是一个时间的具象化,一分一秒就这样走,流啊流啊。

Z它不一定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有生命的,也许它也在表达。就像人看到山、看到水想唱一曲,可以是这样的节奏,我试图在水里头听到一些节奏感。

Y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歌颂,一种是悲情和吓唬,都是来源于大山大水,挺逗的。

W来源于自然,自然太宽了。

W这个项目最后一期,估计这次回去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有个这样舒服的聊天。之前没有聊过,我之前想过说到岷江源搞一个讨论会,最后展览的时候在岷江源呈现,把所有的人邀请过来,在岷江源有一次聊天、对话都行,有一个开幕。我不想做给多少人看,可能是这12个人跟我,我们13个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这个项目最本质的东西,我一直在解决一个问题是行走出去你的感受跟你回归的问题,如何回归?一种方式去回归?他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表达的不好,呈现的不好,就会变成一个无意义的东西甚至是表演的东西。

Y回归是怎么回归?

W还是要进入到一个城市空间面对这个事。比如从这样一个山河空间里边走向一个城市空间,他们中间有冲突,有很多融合的东西,你要想表达的十全十美的时候基本不可能。有很多现在做艺术的人把艺术品弄到户外来,弄到一些自然环境里边来。有时候我会觉得我跟艺术家是一样的,是一种创作性的面对这个东西,而不是一种策划性的,一个人在哪个地方发生什么事,甚至是一种分享式或者是浪漫式的。我看到这片山水我有感觉,我想让大家都有感觉或者是都过来感受一Y感觉肯定有,都是通感
W通过这样一个事让大家进入这样一个空间或者是这样一个区域,甚至是面对一个人,我觉得这是价值。在北京做了这么多年展览要是面对一个空间,今天知道明天怎么做这个事的时候真的是一个事,他跟所有的东西都没关系,当然这个事也会提供一些东西,我是想从自身里面去找一些变化。






艺术家信息


 ▪蔡 东 东▪

■  1978
出生于甘肃天水
■  1996
入伍
■  2002
就学于北京电影学院

个展

■  2016
美国纽约    凯尚画廊 《泉》
美国康州    康涅格学院图书馆 《脱靶》
台湾台北    百艺画廊 《让之在》
■  2015      
中国北京    三影堂+3画廊 《再生式》
中国北京    Tong Gallary 《落石》
中国北京    家里画廊 《记忆的移植与切片》
■  2013
中国上海    五五画廊 《图像 母体 生产 权力》
■  2012
德国斯图加特    彤德画廊 《制图术》
中国北京    泰康空间  日光亭项目 《向左拉动》
■  2011
意大利        UNIDEE艺术基金会 《茶园》
■  2010
中国北京    泰康空间 《蔡东东》(51平米第6号)
获奖
■  2015
中国        TOP20---2015中国当代摄影新锐
中国        中国摄影排行榜
■  2014年
中国        南方报业集团ART289 杂志2014年度新势力
■  2010年
意大利    “第三届特尔纳当代艺术奖”    一等奖
■  2005 年
中国        “平遥国际摄影节优秀摄影师创作基金奖”
驻村
■  2011年
意大利      unidee 艺术基金会驻留项目

公共艺术项目

■  2011年
意大利都灵  unedee艺术基金会 《茶园》
■  2013年
中国北京    《长安街汽车拉力赛》
中国北京    《三十六口活七十二花活》
中国上海    《欣赏观众》(黄蚂蚁艺术实验室项目个展)
■  2014年
中国北京      ACTION空间 《额滴神呐》  
中国天津    《SRP三口艺术项目》
 
公共收藏 

德国埃森     弗柯望美术馆Museum Folkwang, Essen
悉尼            白兔美术馆
俄罗斯莫斯科    MAMO美术馆
意大利         UNIDEE基金会
中国广州      广东美术馆
中国北京      泰康空间
中国北京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中国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以色列         尧山艺术基金会


 Cai Dongdong

■  1978
Born in Tianshui,Gansu Province, China
■  1996
Served in army 
Studied in Beijing Film Academy
SOLO EXHIBITIONS
■  2017
Evidences of the real the photograph with gaps , Pully American Library Switzerland
■  2016
Fountain, Klein Sun Gallery, New York
Let It Be, Gallery 100, Taipei, Taiwan
■  2015
Rebirth,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rt Center,Beijing ,China
Falling Stone , Tong Gallery ,Beijing,China
Trans-Section of Memory,Jiali Gallery, Beijing, China
■  2013
Image Uterus Production Power, 55 gallery, Shanghai, China
■  2012
Draftsmanship,Matthias Kuper Galleries, Stuttgart, Germany
Pull Left, Taikang Space, Beijing, China
■  2011
Tea Garden, Unidee Art Foundation, Italy
■  2010
51m² 6#: Cai Dongdong, Taikang Space, Beijing, China
AWARDS
■  2015
TOP 20 Young Photographers---2015 China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China
China Photography Chart, China
■  2104
2014 New Power, Art 289, NF Media Group, China
■  2010
The First Prize of 3rd Terna Award for Contemporary Art Award, Italy
■  2005
Outstanding Photographer Creation Fund Award of Pingyao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Festival, China
RESIDENCY
■  2011
UNIDEE Art Found Residency Project, Italy
PUBLIC ART PROJECTS
■  2011
Tea House, UNIDEE Foundation of Italy, Turin, Italy
■  2013
Chang’an Avenue Car Rally, Beijing ,China
36 Blow Jobs 72 Positions, Beijing, China
Yellow Ants Art Lab Project:Appreciating the Audience,Shanghai,China
■  2014
Oh, My God, Action Space, Beijing, China
The Home Art Project, Tianjin, China
 
PUBLIC COLLECTION
Museum Folkwang, Essen, Germany
The White Rabbit Museum, Sydney, Australia
MAMO, Moscow,Russia
UNIDEE found, Italy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Guangzhou, China
Taikang Space, Beijing, China
Three Shadows Photography Art Center,Beijing, China
CAFA Art Museum, Beijing, China



 ▪ 杨 心 广 ▪

■  1980
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  2007
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曾参加过的展览
■  2010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艺术宣言’新晋艺术家个展”(巴塞尔,瑞士)
■  2011
“顺其自然”(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美术馆,南特,法国)
“APBF Signature Art Prize 2011入围展”(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
■  2012
“第9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
“首届CAFAM双年展:未来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  2015
“China 8”(勒姆布鲁克博物馆,杜伊斯堡,德国)
“向左拉动:不保持一贯正确”( 宾夕法尼亚州迪金森学院, 美国)
“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外滩美术馆,上海,中国)


Yang Xinguang

■  1980
Born in Hu Nan province in 1980.Grew up in Ningxiang,Hunan.Currently lives and works in Beijing.
■  2007
He graduated from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in 2007.

The exhibitions he once participated
■  2010
“Art 41 Basel:Art Statement”(Basel,Switzerland)
■  2011
“Be natural, Be yourself”(FRAC des Pays de la Loire,France)
“APBF Signature Art Prize”(Singgapore Art Museum,Singgapore)
■  2012
“The 9th Shanghai Biennale”(Power Station Of Art ,Shanghai,China)
“The First CAFAM Biennale”(CAFA Art Museum,Beijing,China)
■  2015
“China 8” (Lehmbruck Museum, Duisburg, Germany)
“HUGO BOSS Award for Emerging Asian Artists”(Rockbund Art Museum,Shanghai,China)



 ▪ 张 震 宇 ▪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居北京
 
个展
■  2016
灰尘/ Richard Koh Fine Art/马来西亚吉隆坡
灰尘——张震宇个展 / 成都当代美术馆 / 成都
huèn ,张震宇个展/ 艺琅国际 / 北京
灰尘Ⅱ,张震宇个展/ YALLAY GALLERY/ 香港
■  
2015
灰·尘,张震宇个展/ 艺琅国际 / 北京
■  2012
张震宇作品展/北京子桐画廊
■  
2009
阅读和反阅读/香港汉雅轩画廊


Zhang Zhenyu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 Beijing, China
Now Living in beijing
 
Solo Exhibitions
■  2016
Dust, Richard Koh Fine Art, Kuala Lumpur, Malaysia
Dust,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engdu, China
Huèn, X Gallery, Beijing, China
Dust II, Yallay Gallery, Hong Kong
■  2015
Dust, X Gallery, Beijing, China
■  2012
Zhang Zhenyu’s Solo Exhibition, Xun Art Gallery, Beijing, China
■  2009
Reading and Not Reading, Hanart TZ Gallery, Hong Kong